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时评
近日,四川一中学在食堂设置“学霸就餐区”登上热搜。为了奖励12月考试中取得单科第一、班级第一和进步第一的学生,学校在食堂摆上桌签,单独开辟一块“学霸就餐区”,并为学霸们提供较普通学生更为丰富的餐食,这样的区别对待引起舆论质疑。随后,学校就此事公开道歉并进行整改,取消“学霸就餐区”。
学校此举是为了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学习,初衷是好的,但以学习成绩好坏、考试分数高低来给学生“贴标签”“分类”的做法属实不妥,这反映的还是“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折射了教育的短视与功利。
正是意识到这种教育理念的不合理,国家进行了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疾”,用好教育评价的“指挥棒”。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坚决杜绝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学霸就餐区”显然是与这一改革方向背离的。
对此,评论区有网友表示:“激励学生不一定要用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这样成绩好的孩子容易滋生特权思想,不利于正确价值观塑造,成绩不好的孩子会感到自卑,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包容性,能接纳孩子的不同与差异,因材施教。”
这些争议的背后,其实也反映了教育的现实困境。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热门岗位“拼学历”现象普遍,倒逼教育“追分数”“捧学历”。另一方面,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差异化需求提高,造成一些高学历者难就业,低学历者因紧贴时代需求获得较好发展。怎么样才能激发孩子学习主动性,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家长、老师、学校都在探索。
钱学森曾经这样概括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说的人才,不是什么天才,而是人民之才,是人民当中各行各业的有能力的人。”教育的评价、学校的激励举措等,都应该围绕“人民当中各行各业的有能力的人”这个标准。
试想,如果成都这个中学,对学生的发展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挖掘学生各项潜能,扬长避短,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可能舆论就会是支持的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