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 杭网评论 > 印月三谈
烟火变鲜花,清明更"清明"
2025-04-07 15:37:01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时评

当杜牧笔下“雨纷纷”的清明意象,化作生态绿意与云端烛火,这一承载“慎终追远”使命的古老节气,正以文明新枝续写传统。从《“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推广生态安葬,到杭州试点“无烟陵园”,清明的嬗变印证着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智慧,既留存“寒食东风御柳斜”的诗意,更书写“万物清洁明净”的现代注脚。

科技赋能与生态觉醒。低碳祭扫的推广依托政策与公众的双向奔赴。相关部门明确要求引导鲜花祭扫、网络追思,杭州以免费鲜花兑换点替代焚烧桶,绍兴通过抗战老兵家书展览凝聚集体记忆,吸引超10万人次观展。数据显示,全国超60%地级市将“无烟祭扫”纳入文明条例,传统文化正以轻盈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代际碰撞与治理智慧。习俗革新面临代际观念与城乡差异的博弈。湖北黄冈七旬老人与女儿因纸钱与电子香烛争执,折射文化惯性的牵绊——民俗学者刘晓峰指出,焚烧承载的“阴阳通道”情感需有替代性载体。江西某镇干部坦言,尽管设集中焚烧点,村民仍深夜进山烧纸,凸显监管与观念之间的冲突。山东曲阜“儒乡新风”行动邀请乡贤讲解儒家礼仪,以柔性方案消解抵触情绪,为移风易俗提供新思路。

文化根脉与时代精神。清明的现代化叙事本质是文化根脉的创造性转化。苏州寒山寺以苔藓盆栽替代香烛,呼应佛学“清净”理念;成都“清明诗词雅集”让孩子们身着汉服吟诵经典,打造流动文化课堂。上海福寿园“生命教育音乐会”用《茉莉花》旋律送别逝者,参与者感叹“音乐比鞭炮更抚慰人心”。当哀思转向精神共鸣,清明意义超越形式之争,成为家国情怀纽带——人民网“网上祭英烈”十年吸引超亿人次献花,红色基因在云端赓续。

从《周礼》“禁火寒食”到今日“无烟祭扫”,清明的演进始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政策尊重民俗韧性、治理包容代际差异、文化激活情感共鸣,清明的变与不变终将汇成文明赓续的力量:既守住“祭如在”的本真,更答好“绿满山”的时代命题。正如《光明日报》文章所言:“最好的缅怀,是记得,也是超越。”在这条长路上,每个人都是传统的守护者,亦是未来的书写者。

来源: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作者:叶智豪    编辑:王帆 戎丽娟 沈雁容    
把“免密支付”的选择权还给消费者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