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 杭网评论 > 杭媒评集
禁渔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5-03-03 17:06:31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时评

3月1日起,我省八大水系全面进入禁渔期,钱塘江流域也迎来了第七个禁渔期。

短暂的告别,是为了更美好、更持久的重逢!一年一度禁渔令实施,体现了生态保护的常态化、可持续。从长江十年禁渔到钱塘江流域七年坚守,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路径。多年实践证明,实施禁渔期制度,使得各大流域水生生物资源量明显回升,部分濒危物种重现江湖。禁渔期制度已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暂时的“舍”有了更长远的“得”,对自然的敬畏终究换来丰厚回报。

古书记载,大禹曾颁发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与中国古代先哲智慧可谓一脉相承。选在开春之际对主要江河流域开启禁渔期,也让此时此际正处繁殖期和幼鱼生长期的大多数鱼类及整体水域得到“休养生息”。禁渔令之下,也让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人类曾经走过的弯路,曾经竭泽而渔甚至无鱼可捕的现实。这充分证明人类绝非万物主宰,我们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傲慢,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持续描绘生态文明的美好图景。

赶在禁渔期到来之前,杭州的杨公鱼市分外火爆,人们争相购买这“最后一网江鲜”,同时,也对下一个开渔季喜获丰收满怀期待。从中也看出,公众对这一制度给予了高度理解和支持。

把禁渔令持续进行到底,以此带动全社会自觉自发参与,同时还要牢固树立“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理念。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浙江渔民从“捕鱼人”变身“护鱼人”,积极参与生态修复;餐饮企业创新推出“素江鲜”,引领绿色消费新风尚;科研机构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等。这些生动实践,无不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可能。当我们暂时放下渔网,实则是在编织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与更加和谐的生态重逢,与更加文明的未来相逢!

来源:杭州日报—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作者:涂建敏    编辑:沈雁容    
“球员自荐”让选拔更公平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