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时评
今年,滨江老年大学新开设家庭型学习课程,课程内容包括象棋、无人机。与以往的课程不同,家庭型学习课程可供老人和孩子结对报名,实现“老少共学”。这是滨江区推动建设“一老一小”民生实事的缩影,同时也为滨江未来做好“一老一小”服务工作、持续织密幸福网提供了一个发展思路。
优化服务模式,推动“一老一小”和谐共融。近年来,为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不少城市开始试点“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滨江老年大学新开设的家庭型学习课程,正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模式并不是托老和托幼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考虑多重因素。在地点选择上,老人与孩子出行多有不便,老幼共托服务应该尽可能地依托于社区,确保“一老一小”都能更便捷地享受到服务;在环境规划上,老人和小孩对环境需求差异较大,老幼共托场所的设计需要在空间上合理划分,并确保安全和功能双到位,满足“一老一小”的差异化需求;此外要结合滨江的实际情况,摸准本地居民需求,以“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为基础,持续探索、迭代符合滨江实际发展情况的服务模式。
探索数字化技术,提升“一老一小”幸福指数。近年来,滨江发挥高新优势,将数字化技术运用于服务“一老一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此基础上,可以在“便捷性”和“数字化”结合方面做好文章,继续深化数字化技术与“一老一小”服务工作相结合。一方面,对于已有的数字化平台如“儿保新服务”等,进行优化与升级,简化操作流程、丰富功能,使数字化平台变得更便利高效;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积极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数字化建设,以确保养老托育服务的需求与现有数字化资源之间保持平衡,避免供需矛盾的产生。数字技术如何让“老和小”会用、爱用、习惯用,可以引导各方共同破题。
注重多样化发展,满足“一老一小”多层次的需求。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民众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同样至关重要。展望未来,滨江在服务“一老一小”时,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质层面的服务质量外,更应高度重视精神层面的关怀。通过增设多样化的精神文化场所和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确保“一老一小”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分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