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时评
近日,湖北襄阳及咸宁部分学校以“自愿”名义强制学生订购牛奶一事,引发了家长的强烈不满。学校鼓励学生喝“课间奶”本是件好事,却在一些学校的“骚”操作下变了味——声称不强制购买,但却要求不订奶的学生出具“牛奶过敏”的医院证明,这无疑是在给家长和学生设置重重障碍。
这种做法不仅荒唐,更是对家长和学生权益的严重侵犯,最终透支的是国家教育的公信力和学校、老师的权威性。
事件曝光后,网民们纷纷猜测,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利益链条?学校与牛奶供应商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不正当的利益关系?是否有个别人员为了牟取私利,而不惜牺牲学生和家长的利益?这些问题都亟待解答。
强制订奶,看似只是一件小事,但带来的恶劣影响却不容小觑。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强制订奶剥夺了他们的选择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口味偏好和饮食需求,不能因为学校的强制要求而被迫接受自己不喜欢的食物。此外,这种强制行为也会带来资源浪费,“一放假背包里放的全是牛奶,孩子根本不喝”。另一方面,站在家长的角度,订奶无疑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由于这种牛奶并不是家长自己选择的,质量和价格都存疑,一旦喝坏身体,谁来负责?
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学校的各项行为都合法合规,明悉学校在收费和订购物品等方面的规范、标准。对于违反规定的学校,要严肃查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绝不姑息迁就。同时,学校作为公共机构,应该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不得与任何商业机构进行不正当的利益勾结。学校办事应回归教育的本质,摈弃一切不必要的商业化操作,以更加开放、包容、人性化的态度面对每一位学生和家长。此外,家长们如果发现学校存在强买强卖等不正当行为,要及时向教育局投诉、反映,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
学校强制学生订奶,可以说是在响应政策要求,但更容易被解读成为一己私欲,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简单粗暴一刀切,这既不能达成营养目标,也不能体现人性化。我们应该共同努力,给学生和家长更多选择的空间,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公平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责任感、有担当、有自主意识的新时代青年,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