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时评
群众在哪里,委员工作室就建在哪里,群众有什么需求,就建什么主题的委员工作室。近几来,各级政协纷纷建起了委员工作室,构筑起一个个新时代的民心站、连心桥,目前杭州全市已创建市级委员工作室47家、区县(市)级委员工作室350家。市和区县(市)政协两级委员工作室积极创新运行模式,以建设运用委员工作室为平台载体,推动委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贯穿委员工作室工作全过程。
移动互联时代,可能人有人疑惑,还需要去建一个个实体的委员工作室吗?我们的回答是:需要,非常需要!因为群众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群众的年龄、知识构成是全方位的,虽然网络问政、电子政务等已全覆盖,但仍然有许多年纪大的人并不会熟练运用网络、智能通讯设备,协商服务、民情沟通需要畅通“最后一公里”。把委员工作室建在群众家门口,一方面通过发挥委员优势,切实帮助和群众,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交流、宣传宣讲等方式,第一时间解读了党的政策、回应群众关切、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凝聚社会共识。政协委员工作室是委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是推动政协工作重心下移的重要载体。市区政协委员工作室在围绕服务产业发展、传播宋韵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关爱妇女儿童、金融助力共富、提升健康素养等方面展开工作和服务,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何让这些扎根基层的“民情站”、连接群从的“连心桥”更上台阶?
笔者认为,要切合实际,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围绕“助发展、惠民生、聚共识、促和谐”的功能定位,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推进民生议事堂、委员工作室、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三位一体”建设,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为基层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反映利益诉求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衔接的基础更加扎实。
凝聚共识是政协的重要职能,委员则是凝聚共识的主体,建好委员工作室,是人民政协创新履职载体、延伸履职触角、拓展履职渠道、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重要举措和现实需要。委员工作室通过集纳民意,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着力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困’的问题。要依托委员工作室,把政协协商更多地从“会场”走向“现场”,从“机关”走向“院落”,从“精英人士”走向“基层群众”,把加强思想引领、广泛凝聚共识融入到服务群众的一件件实事中。
委员工作室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既要有顶屋设计,也要摸着石头过河。依托政协界别以及委员们各领域的专业和才智,工作室可以是界别型、集体型、个人型等,要兼顾宏观和微观,既要关注杭州市和各区县(市)的中心工作,又要关注老百姓身边的关键小事。一方面要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要能够及时反映群众利益诉求。
建设好委员工作室这个“新平台”,制度保障是根本。要有定期的线下接待日,委员要有“互联网+”意识,开通电子信箱、热线电话、微信等形式,全方位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
新春伊始,希望有更多的“民情站”、“连心桥”,出现在街道、社区、学校和乡村,希望委员工作室真正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凝聚起广泛共识、汇聚起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