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时评
社会发展愈多元,就愈需要各方面、多样化人才的支撑。随着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一批批偏离传统人才培养轨道的偏才、怪才也在岗位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这为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提供了明确指引:人才评定不能“一刀切”,更不可轻视偏才、怪才。
偏才、怪才往往某方面能力特别突出,而一些传统能力上稍显逊色。如百年前的闻一多、朱自清、季羡林等文学大师,他们在学生时期数理成绩不尽如人意,但文学素养却远超普通学生,通过破格举荐进入高等学府。时代进迁,偏才、怪才们在成长过程仍容易受到轻视,人才评价单一化、简单化、短视化的问题在某些行业或多或少存在。有的高校难以摆脱“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三唯”陈旧模式,青年教师依然在为“抢帽子”内耗不止;有的地方“短平快”的研究更受青睐,周期长、投入大、回报慢的科研项目无人问津。在蓬勃发展的新经济、新业态领域,互联网直播、电子竞技、网约车等行业涌现出不少“岗位能手”“创业先锋”,却因学历不高、与传统“人才”理念不符等原因,难以获得认可。
“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尚需伯乐,何况人才呢?正是当年主考老师的摈弃桎梏、慧眼识才,闻一多等偏才、怪才得以在文坛上施展抱负,留下无数闪光的精神财富。当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就是让更多新时代千里马竞相奔腾的“伯乐”。对于在某个领域独有建树、贡献突出的人才,即使不符合既有人才评定体系,甚至低于世俗观念,也应当拥有宽容信任的雅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
“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既要栽培“高精尖缺”类人才,也要支持乡村振兴中的“新农人”;既要培养“象牙塔”中的科研人才,也要尊重新业态中的“能人巧匠”。用好人才评定的“指挥棒”,对待不同层面、不同行业的人才,不能用“一把尺子量到底”,要看创新能力、看质量实效、看贡献作为,坚定传递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积极信号。
还要在打造“识才、爱才、护才”的人才生态环境上不断发力,多些实实在在的支持,让各类人才都能找到职业认同感、自我尊严感、社会价值感。其实这样的尝试已然起步,如在杭州,95后快递小哥因业务能力突出,被评定为D类人才并获得100万购房补贴。
海纳百川,宽以得众。破除陈见、张开怀抱接纳更多偏才、怪才,这样的探索多了,未来我们的事业才能向“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