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 杭网评论 > 印月三谈
与其现在惹争议不如当时更用心
2023-02-10 14:34:31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时评

近日,围绕西湖网红“汤屋”的话题,引发了热议,特别是其被没收为国有的消息,一度登上了抖音同城热搜榜首。网民观点纷呈,有大声叫好的,有不赞同这个做法的,甚至批评的也不在少数。

综合现有的情况来分析,笔者认为,将“汤屋”没收为国有,是目前最优的方案。

首先,于法有据。由于“汤屋”建筑结构特殊,目前无法在不损伤其合法部分的前提下对违法部分进行拆除,符合《杭州市市区违法建筑处置办法》第十二条关于没收处置的规定。

其次,尊重了游客的呼声。“汤屋”能成为网红,正是因为其独特的观赏性,游客纷纷来此拍照留念,如果拆除,无疑会破坏游客在西湖景区、在杭州游览的美好回忆。

第三,能减少附带损害。如果要拆除,工程机械就要进场,过程中还要产生不少建筑垃圾和扬尘,会对“汤屋”所在茶园的环境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其周围道路狭小,还有不少村民和游客出没,一旦机械操作不当,还会有财产损失或者人伤风险。

所以,依法没收于法于情都不失为一个好方案,当地政府部门在这起事件处置中的智慧值得点赞。

但是,“汤屋”事件也给城市管理者们敲响了警钟,在网络舆论监督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社会治理需要更强的责任心和更加完善的管理手段。“汤屋”不是一天建成的,在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为什么没有及时发现其违法并制止;“汤屋”成为网红打卡地也已多年,为什么直到房主自己拉横幅,报怨“打卡人”太多影响生活和茶园环境,才引起重视、才被发现是违法建筑?这就是管理者的责任心问题,与其现在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走没收流程,不如当时“汤屋”在建时就依法对其规范。

管理者主观上的重视是善治的前提,而机制的完善和科技的运用则是善治的必要手段。建立“信息互通、共建共享”的沟通机制,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更强、速度就更快;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从“围观者”变成“参与者”,政府治理工作的推进也就更加顺畅了。而数字化手段运用,则是打破了时间、地域等各种限制,方便了群众的参与、权威消息的发布以及违法现象的发现,是高效治理的“倍增器”。

“汤屋”算是保住了,但没收不是结尾,而恰恰是个开始,接下去怎么办,也是对治理精细化的考验。后续问题还有很多:道路狭小,又是茶园,本身承载不了大量游客,怎么办?游客到来后,跑位拍照打卡,踩踏了茶地,茶农的损失谁来负责?由满觉陇村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汤屋”,到了旅游旺季,大量游客涌入,该村是否有能力协调附近的交通、城市管理等资源?这些都需要管理者思考和准备,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忽略一个小细节,才能减少一个大隐患。

来源:浙江法治报、浙江新闻    作者:陈曙光    编辑:郑秋青    
22条新政雄心勃勃,杭州总部经济冲“真一线”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