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时评
随着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部分在职教师开始从事短视频账号运营、网络直播等副业,甚至在工作时间开设直播、收受打赏。此类现象引发广泛争议,网友、家长质疑教师利用学生牟利违反职业道德,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且严重影响在校教学质量,并呼吁完善规章制度厘清教师权责边界,进一步规范行业标准。
降低教学素养,违反职业道德。在短视频平台,不少教师利用学生作为群演进行直播、短视频拍摄,俨然将学生作为牟利手段,严重违反了职业道德,也侵犯了学生的权益。同时,这样的行为势必会分散教学精力,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孩子们的未来不能成为一些教师追求私利的牺牲品,这种行为更是对学生未来的不负责任。更何况,因教师职业特殊性,部分家长可能在观看直播时表示“支持”进行打赏,此种“曲线送礼”行为对教育公平损害巨大。
分散学生精力,造成不良引导。教师的核心职责在于教书育人,如果频繁参与娱乐性直播,将为学生树立不良的示范效应,传递出错误的价值观,误导学生认为成为网络红人就可以轻易获取丰厚的报酬,而不专注学业与个人成长。这种导向可能会让他们的价值观变得扭曲,追求表面的光鲜而非内在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自控力较弱、职业观念尚未形成的学生来说,这种影响可能更加显著。
权责边界不清,缺少制度规范。新事物的发展初期,可以有一定的“混乱”,可是针对已经出现的负面现象,应该有系统地应对。有抓有放,是任何领域健康运行的保障。针对已经出现的一些教师直播现象,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评估其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进而分门别类明确教师行为以及管理部门的边界。教育管理部门对此完善相关规制办法,理清教师直播行为的边界,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线教育的正向效应,确保教师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偏离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