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可“肯定式”创设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时评
溺水是中小学生暑期意外伤害致死事故的“头号杀手”。防范溺水,尤其是防范青少年溺亡事故,成为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为切实解决该问题,湖南衡阳仁义镇11个自然村善于因地制宜,依托丰富的地下泉水资源,在3年多的时间里,陆续建起露天泳池,既满足了居民尤其是孩子暑期对于玩水的需求,更以务实创新的方式,开创了一条防溺水的欢乐之路。
因地制宜不是“蹈人旧辙”,而是在摸准居民需求后推陈出新、创造条件。多年来,我们的防溺水行动存在思维定势,往往停留在“否定式”宣传引导层面,如发布案例警示、禁止野泳公告,加强教育和巡逻等,而鲜少以“肯定式”的创造条件层面,充分考虑如何满足民众尤其孩子对于暑期玩水的渴求。通过仁义镇的成功案例可见,开展防溺水行动,不是只有此消彼长的解决方式,还有一种鱼与熊掌可兼得的创新做法。
为民办实事切勿“因噎废食”,而是基于初心不改中胆大心细、迎难而上。在为民办实事中,我们往往会陷入“因噎废食”的理论与实践困境,心中明白这是一件切实为民的好事,却担心承担较大风险而畏首畏尾,以致于将好方案搁浅。仁义镇面对建露天泳池的安全隐患,本着为民造福的初心,一边大胆地将理论付诸实践,一边在安全保障工作上细致入微,既有老师义务开设游泳课,又有志愿者全天看护孩子安全,从日常性、技能性上双向保障孩子玩水安全。
与其将玩水视作“洪水猛兽”,不妨圈地为“乐”从根本上提升生存技能。热爱玩水是青少年的天性使然,既是天性,往往越遏制越适得其反。暑期多数孩子处于放养状态,要求他们远离水域往往白费口舌。仁义镇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天性,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他们开辟出一个个较为安全的玩水乐园,既让他们享受到玩水嬉戏的快乐,也为他们的暑期生活增光添彩,更让一些不会游泳的孩子掌握一项生存技能,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