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 杭网评论 > 焦点图
传承方言 留住乡愁
2024-06-19 10:05:00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时评

“蹑手蹑脚地我走了,就像我神不知鬼不觉轻轻地来……”南京师范大学课堂上,一则以方言朗诵诗歌《再别康桥》的授课视频,日前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讲述人陈宗霞老人,今年77岁了,有着“南京方言发音人”之称。视频中这一幕,让人感受到方言的独特魅力,也让“保护传承方言文化”这一话题重回大众视野。

其实,近年来,方言的“强势”回归,不仅出现在大中小学地方课上,同样还出现在一些热播影视剧中。比如,前不久大火的电视剧《繁花》,原著雏形最早就是由作者金宇澄在上海一家知名社区网站论坛上完成的。选择用方言叙述,就像跟里弄街坊拉家常,让作者迅速找到叙事感觉,也使得人物更活灵活现、形象更加饱满,广为传播中却丝毫没有地域之间的“违和感”,最终成就经典之作。

方言是鲜活的,满是草根气息,传递一方烟火之气,承载乡愁密码,内在文化情感却足以共通。早于2017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就提出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这突显语言文化遗产重要性,阐明两者并行不悖,不该彼涨此“消”——犹记得,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人们普遍讲不好普通话,学校里老师自身讲不好,学生自然也学不好。然而,曾几何时,重视推广普通话了,很多新生代却不会讲本土方言了,在学校不讲,回到自家也不讲,推广普通话却把方言弄“丢”了,这不能不令人遗憾,也不能不让人警醒。

要说的是,大力推广普通话,要消除的是方言隔膜,而绝非就此消灭方言。让人欣喜的是,2015年,我国启动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至2023年8月,第一期完成全国所有省份1700多个调查点的调查保护,覆盖国内120余种语言和方言,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语言资源库。现在,只要登录该工程采录展示平台,就可随时随地聆听“来自家乡的声音”。近年来,由于持续推动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各地“方言热”正逐渐回归。上海多年前就在中小学普及开展沪语教学地方课。在苏州,一些公交站也尝试采用普通话和苏州话“双语”报站。在杭州,一档“阿六头说新闻”更成为地方媒体保留栏目,方言俚语、街谈巷议之间,市民观众追捧者众。而近年来,一些导航软件设置各种方言版;一些网络段子以方言俚语配音,让人喜闻乐见,不时捧腹,也为自媒体时代的方言传播,找到全新载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首《回乡偶书》,千百年来牵动无数游子心弦。方言对应地域文化坐标,勾连地方特色、民俗民风。持续保护和传承好方言文化,要不断探索多样化载体形式,努力保留住这一片片生动的地方文化切片,留住这生生不息的语言乡愁。

来源:杭州日报—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作者:涂建敏    编辑:郑秋青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泓清泉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