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 杭网评论 > 时评头条
特供?假的!
2024-02-05 17:00:00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时评

近日,重庆武隆警方侦破一起特大制售假酒案,抓获涉案人员53名。专案组民警发现,这个团伙使用的基酒每斤成本仅10元左右,但在外包装上印上“特供”“内供”“专供”等字样,每瓶能卖出上千元。

用散装白酒灌制成瓶装酒再对外出售,这样的做法不仅导致产品质量低劣,甚至连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证,很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这种假冒伪劣的白酒还要印上“特供”之类的字样,更是扰乱了市场秩序,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事实上,我国早已不存在所谓的“特供酒”。早在2013年3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五部门就联合下发《关于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的通知》,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物品。2013年11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下发通知,要求酒类企业不准生产标注有“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的白酒。可以说,中央有关部门的禁令非常精准,直指要害。

重重禁令之下,假冒“特供酒”转入了地下生产销售。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还是有人热衷于购买“特供酒”?说到底还是一种特权迷恋。本来只是普通的白酒,一旦印上“特供”字样,喝的人就感觉跟特权沾上了边。一些不法分子正是看准了少数人的这些心态,为他们打造假冒的“特供酒”,满足他们的虚荣心理。

从这个角度看,要消除假冒“特供酒”的违法行为,首先需要有关职能部门持之以恒进行整治,既要打击食品安全层面的生产劣质白酒行为,更要打击制售假冒“特供酒”的行为。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大基本法规常识的宣传力度,让大家知晓市场上早已不存在所谓的“特供酒”。

虚假的“特供酒”不时露面,可见一些人丝毫不把法律法规放在眼里。对于这些不良势头,必须坚持纠偏,严厉打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正确的大众认知。

    来源:杭州日报—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作者:王俊勇    编辑:郑秋青    
    激扬精神力量勇毅前行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