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 杭网评论 > 杭州视角
摩崖遭“涂色毁容”该如何善后
2023-11-20 17:48:05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时评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一处开凿于北魏晚期、距今1400多年的摩崖造像,被当地村民涂色毁容。当地发布通报称,事件系村民信奉“穿衣还愿”引起,事发后当地已对现场增加保护措施,防止造成二次损害。

从报道看,这处摩崖造像发现于2021年,尚未纳入文保单位,此前已设有监控和大棚保护,但事发时文保部门却“因地处偏远,发现情况时已来不及制止”。然而,“地处偏远”绝不能成为护短的理由。换言之,只要我们多一点责任心,多一份防患未然、未雨绸缪,事件或许就可避免,遗憾就不会发生。比如,充分考虑到“地处偏远”这个因素,文保部门和属地街道、村委等基层单位联动,广泛发动村民参与,甚至指定专人或雇请当地村民就地看守,以增加应急处置能力。有必要看到,一件不可移动的文物从发现到列入文保单位,往往存在着一定时间差,有的甚至长达数年,那么以尽量缩短时间差为前提,如何妥善保护?必须有常态化工作机制、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至少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

值得注意的是,珍贵石窟佛像被“浓妆艳抹”的事此前也多有发生。2018年8月,四川省安岳县封门寺石窟佛像遭遇油漆重绘、水泥修补事件被网友曝光,引起热议。经四川省文物局现场核查,发现当地有13处文物点存在佛像被“妆彩重塑、不当维修”情况,其中大部分发生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理应成为前车之鉴。回到前述“涂色毁容”事件,按理说,家门口发现重要文物且加装保护设施已多年,重要性本应人尽皆知,然而到头来仍被村民视为“私物”,甚至轻易就做出“毁容”举动,这说明对文物保护常识的公众普及仍有盲区和死角。我们常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文物保护同样要走群众路线。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绝不能局限于特定的文物对象,还要努力提升公众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知。

文物保护不易,损毁却常在朝夕间。保护文物,保护好我们共有的历史文化财富,这绝不能只挂在嘴边,而理应落实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加大文物保护的公众普及,让文物保护常识进街道、进校园、进乡村,努力链接起文物保护与地方记忆之间的情感纽带,从而筑牢长治久安防线。

    来源:杭州日报—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作者:涂建敏    编辑:郑秋青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