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时评
近日,一则“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进而引发网友热议。事实上,对于解放“课间圈养”,笔者认为需要师、校、家三方的共同努力。
课间休息不应被“掐头去尾”。提到学生的课间休息被占用,其中大部分的原因便是来自于老师拖堂。“这道题我们讲完再下课”几乎是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但不愿意听到的“咒语”。原本完整的10分钟课间,被拖堂占用了几分钟,又被打响的上课预备铃占用了2分钟,最后剩下一点点的休息时间留给学生去“客满”的卫生间里排队。
每堂课的时间都是固定的,上课的节奏需要老师来把控,如果该讲的内容无法讲完,那么接下来要做的是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而不是利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填窟窿”。课间休息原本是留给学生缓解大脑疲劳、调节听课状态的,如果因为频繁拖堂,学生的状态没有调节好,或许会导致听课质量下降。
学校管理不应是强制手段。细看下来,有些学校对于学生的“圈养”手段实属“五花八门”。课间需保持静默;不能去操场,不能离开教室;不能在走廊跑跳,甚至不许离开座位过道......本该是学生放松的时间,就这样被“规范”了起来。
校方既有教书育人的责任,也有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安全的责任。学生在下课期间的跑跳打闹说不准会成为安全隐患,所以最终的结果便是权衡利弊后使用这样强硬的管理方式。虽失了人情味,但对于校方来说,也是从“根源”解决问题的“安全之举”。可是这样“一刀切”,真的是长久之计吗?
当校园伤害事件发生,学校极有可能成为“被告”。家长关心孩子是完全能理解的,但一味地施压学校并不是最优解。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也是每个家庭分内的事。孩子们活泼好动,在学校里发生小磕小碰是很正常的事,家长要理性看待和处理这些小问题,平时多给孩子讲讲校内校外安全注意事项,让孩子从小树立安全意识,而不是“过度反应”,孩子不是脆弱的“瓷娃娃”。
“课间圈养”引发的学生身体、心理上的问题都亟待解决。持续的“圈养”管理只会教出越来越多缺乏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学生,得不偿失。管理不是不让学生自由活动,而是在学生玩耍时要增加相应的看管保护措施、完善校园伤害保护机制等,校园规模大、学生人数多的学校还可以尝试分区域、分年级落实课间十分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