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时评
沙漠徒步、北疆探秘、名校访学……沉寂了三年的研学市场,在今年暑期火爆异常。然而持续升温的市场背后却乱象频发,在网络上关于研学团的吐槽、质疑声此起彼伏:研学机构各种游而不学、师资良莠不齐、收费缺乏统一标准……暑期研学的重重“陷阱”,让不少家长和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研学游广告,三五天的行程,收费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但高额的研学费用“掏空”了家长的腰包,带给学生的却是满满的套路,“研学团”变“旅游团”,“名校访学”变“校内观光”,“文化体验”变“景点打卡”。比如,有机构宣称可以“逛清华校园”“与清华学霸交流”,实则仅在校门口“打卡”拍照,或把学生拉到附近的清华科技园,谎称园区为“清华新校区”。在这样的研学项目中,学生们感受到的不是浓厚的学习氛围,而是换了个形式的“特种兵游览”,寓教于乐和树立人生目标则是无从谈起。
暑期研学乱象滋生的症结就在于定义边界模糊不清,尚未明确指导监管部门。尽管自2016年起研学行业在国内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但包括从业者和学生家长在内的群体,对于研学的定义边界以及归属行业可谓众说纷纭,政策方面也仅有指导性方针作为指引,缺乏详细的行业标准和管理细则。比如,一部分从业者认为,研学是一种新兴的旅行方式。而有的从业者则认为,研学本质上是探究性学习,通过“玩学合一”的方式让孩子们获得深度发展。
教育非小事,研学市场亟待规范发展,一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教育、文旅等部门应尽快联合出台研学旅行管理办法,厘清研学范围、经营资质、违规处罚标准等,规范研学市场秩序,并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另一方面,要打造公益精品,提供更多“公益+研学”精品线路,引导家长理性看待研学、游学,减少对校外机构研学项目的过度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