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 杭网评论 > 印月三谈
潮评 | 慎终追远,让清明更“清明”
2023-04-05 18:05:00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时评

梨花淡白柳深青,又是一年清明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千百年来,每到这个时候,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扫墓踏青,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思感伤中,追忆先辈、缅怀故人。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对祖先的缅怀与祭奠。清明祭祀,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体现了中国人重视亲情、慎终追远、敬重祖先的情感追求和价值关怀,既延续了传统节日的悠久历史,又有着契合当下知荣辱礼敬、懂孝行深义的别样内涵。

“人心大同,不为古今而殊。”清明作为一个古老庄重的节日,在历史、民俗、人的精神层面始终有着独特的含意。经过千百年的坚守,“累月经年,不知不觉,相演相嬗,成为一种风俗”,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在新时代,继承清明节丰富的文化习俗,弘扬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疑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这就需要我们关注、保护和宣扬那些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厚重情感融入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让清明节更具文化气息、文明风尚。

清明祭扫重在“情”而不拘于“形”。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祭祀观念和祭扫方式也应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理念,兴利除弊、革故鼎新,摒弃焚烧香烛纸钱、燃放烟花爆竹等传统方式,选择更文明、低碳的方式来悼念先人、缅怀亲人,如鲜花祭扫、网络祭奠、集体公祭等绿色、环保、安全的祭祀方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清明节变得更“清明”。

尽孝应在亲在时。清明节不同于其他传统节日,突出的是对故人的追思、对历史的缅怀、对血脉的凝聚。正如作家冰心在《寄小读者》中说:“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感先人之德,念先人之恩,承先人之美,能让我们懂得很多,比如你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祭奠先人的最好祭品,是时时总会记起的浓稠思念;悼念先人的最佳方式,是更好去爱身边的亲人,发乎于真心、行乎于真情,善为人子,多尽孝道。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感恩先人,也要感恩先烈。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在清明扫墓祭祖之际,我们也应将祭祀的对象从先辈、故人,逐渐延伸到为国、为民牺牲的英烈、楷模等,深切缅怀他们丰功伟绩,祭奠他们的不朽英魂。追思先烈、致敬英雄,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不仅仅是感恩,更要从抚今追昔中找寻生命的价值,感受奋斗的意义,汲取精神的力量,使前行道路上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正值草长莺飞、郊游踏春的大好时节,除了祭奠与缅怀,理应不辜负这融融春意,不妨少一点“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的沉重,多一点“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的闲适,到山野乡间游乐一番,感悟生命、享受春光。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李治钢    编辑:郑秋青    
网络中国节·清明 | 网络祭扫传美德 绿色祭扫护环境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