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时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智能化、生活碎片化、时间碎片化、信息碎片化,这就给短视频生逢其时,短视频内容高度浓缩、信息丰富,而以抖音、快手、微视频为主的短视频社交平台迅速崛起,虽然只有短短几秒到几分钟,却很容易让人越刷越上瘾,且群体逐渐从年轻人扩大至中老年人,成为新的“杀时间”利器。而短视频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也如期而至,如短视频内容违反公序良俗、发布谣言、隐私泄露以及侵犯版权等乱象,对于从业者来说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决不可触碰雷区。
根据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4亿,短视频用户使用率达90.5%,超过半数的人每天都会刷短视频。用户数的激增,同时也刺激内容制作者的蜂拥而至,指数级增长的短视频,泥沙俱下,出现了大量的违规违法等现象,笔者梳理,常发多发有如下几大类。
一是涉政治错误、三观不正的内容。如宣扬历史虚无主义,调侃侮辱革命英烈等,较早前被封的“内涵段子”等都属此类。另外还有一些短视频传播危险驾驶、欺凌等违法违击但的内容,从业者决不可触碰这些禁忌。
二是涉色情或低俗内容。制作、传播淫秽色情这是铁定的雷区,而低俗、甚至性挑逗之类的擦边球,因会带来流量,总会有人去涉足冒险,这一类的内容属于执法部门严厉打击的范围,从业得不要有侥幸心理去疯狂试探。
三是涉引人不适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暴力、血腥、恐怖、自残、自杀、虐待动物等危险且容易传播的内容,另外还包括违背公序良俗,以“丑”为荣,以“恶俗”为荣,挑战底线。如去年被永久封号的“网红郭老师”,恶俗到在直播中播放震耳欲聋的屁声,有人说能把隔夜的晚饭都要呕出来。
四是涉造谣传谣类内容。据相关统计,近几年发生的网络谣言近五分之一都配有短视频。当“有图不一定有真相”渐成网民共识,标榜“有视频有真相”的短视频谣言成为了图片谣言的“升级版”。从业者千万不要去标新立异,把没有拍摄时间、地点,经不起推敲的短视频当做“新闻素材”,造谣传谣已入法,请勿以身试法。
五是涉泄露个人隐私的内容。一些短视频制作者为了吸引关注和点赞,过度曝光他人个人信息。例如,不久前深圳一个小区在因疫情隔离期间,有业主拍摄邻居的日常动态发到抖音平台,严重侵犯个人隐私。还有一些短视频制作者,从视频监控中提取素材,制作成短视频公开发到平台上。还有一些短视频传播者将短视频平台作为伸张正义、舆论监督的平台,展开对不良社会现象、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的拍摄和传播活动。但此类视频涉嫌侵犯被拍摄者的肖像权,甚至会暴露姓名、工作等隐私信息等,制作及传播者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六是涉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内容。2021年6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增加了网络专章,明确网络平台应该保护未成年人的信息安全,防止其利益受损。但一些短视频制作者,仍在制作或发布涉及未成年人的短视频,如玩怪、未成年人直播等,也有很多短视频内容是成人与未成年人对话,貌似“童言童语”,实则诱导未成年人谈论名利、情爱等话题。
七是涉侵犯版权的内容。短视频能否构成自己的著作权,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独创性,自行创作、摄制完成,这类原创视频的独创性明显,属于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是明确受版权保护的。另一类是对已有素材进行剪辑、加工、制作而成,这类二次加工而成的短视频通常没有获得原作品作者的授权,本身很难受有自己的版权,而且本身就存在侵权的可能。有些自媒体号专门把相关影视作品剪辑成一段一段的短视频,对这种未经授权进行剪辑、切条、搬运、传播等行为,相关部门和单位已经在发起集中的法律维权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