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时评
“我的天呀,我再也不敢违反交通法规了,杭州的‘天眼’太厉害了!”来自北方某城的小林如此感概,他作为非机动车驾驶者也被抓拍了。杭城的“天眼”就如一张大网,时刻巡视着这个城市道路的安全。
上个月的一天,小林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核对姓名后问:“你昨晚11点半是不是在某路口啊?”小林以为接到了诈骗电话。对方又继续说:“你闯了红灯!”这下小林有点信了,但依然抱着一丝侥幸:“那你怎么确认是我呢?!”“我们通过你的车牌找到你的,不信可以把视频马上发给你。”小林加了对方的微信,果然看到了前一天晚上11点半,自己骑着电动自行车在某路口,左拐弯闯红灯的视频,而且还有两组特写,一组是车牌特写,一组是脸部特写。清清楚楚,完全无法抵赖,小林心服口服地在手机上某款APP的交通违法上缴纳了闯红灯的20元罚款。
他把这事跟一位也骑电动车的老乡说了,反馈信息量更大。老乡一般不接陌生的电话。有一次,老乡在马路边上被交警拦下。交警手里的智能“一体机”打出一长溜单子。哇塞,闯红灯、逆行被抓拍了七次(两次逆向行驶,五次闯红灯)。最终老乡乖乖地“数罪并罚”,缴纳了200元罚金。俩人交流的一致结论是,杭州城区的智能违法监控系统24小时不休息,若违法几乎没有侥幸逃脱的可能。
笔者近几个月也颇有感受:杭州除了四轮的汽车遵纪守法,两轮的车也开始循规蹈矩了。比如我骑自行车停在小路口等红灯时,原本在我身边齐刷刷闯红灯的电动车没了。甚至有些路口,智慧到能识别越线等候的非机动车。“戴黑色头盔的小伙子,请把你的电动自行车往后挪挪。”某天我在文二路的一个路口,听到空中飘出这样的声音。那位戴黑头盔的小伙子也惊讶地往左右瞧,连忙拉着电动自行车后退,一边说:“好的好的,我往后挪挪吧。”估计也在暗暗感叹杭州的智能监控水平。
截至2021年末,杭州市常住人口达1220.4万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逾200万辆。绿色、快捷,停车方便是电动自行车的优势,而各类电动自行车违法造成的事故,却占交通事故总量的30%以上。我自己就亲眼目睹了一起交通事故:一位骑手小哥,因为闯红灯,被一辆正常行驶的车辆撞到飞起来,身负重伤。笔者以为除了骑手们心中对交通法规的漠视,还与电动自行车自身设计,外卖平台所谓的“算法”系统等密切相关。如何解决电动自行车的交通违法已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重大课题。
交通智能违法提取,我想正是出于最大程度地保障每位交通参与者的生命安全考虑的,是要改变人们“黑灯瞎火没人看到”“警察不在违法没事”“开车接打电话没关系”等等错误的侥幸心理,形成人人遵纪守法的共识,最终达到降低各类交通事故发生的目的。
随着城市交通参与者和各类交通工具的持续增长,公路道路里程也在迅猛增长,仅依靠肉眼调取监控是远远不够用的。从笔者和小林的聊天可见,杭州率先运用先进的感知技术和人工智能,辅助交警精准地提高了违法处罚力度。那些24小时不眠不休的技术“天眼”,让违法的小林们再也不敢违法了。
这似乎有点“润物细无声,科技治违法”的味道了。必须给杭州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