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时评
盛世修典,文化兴邦。
日前,《辞海》(第七版)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有关领导、专家给予了很高评价。
作为国内最权威的大型百科类综合性辞书,《辞海》全面“升级”,从2009年的第六版到2020年的第七版,新增条目10000条,对超75%的原有词目进行修订。
在《辞海》第七版修订时,对歧视性词目进行了全面梳理,删除了第六版一直收录的“瘸子”“残废”等词目。由“词”可见,消除残疾等社会歧视,国家有关方面一直在积极行动。这也是文化强基固本,依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范汉语使用的应有之义。
词语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语境,其语义及外延随时代演变,随观念进化。仅仅几十年前,“瘸子”等称谓司空见惯,“残废”也是一个普通词语,“残废军人”还曾作为法律概念,专指因公伤残的革命军人。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颁布施行,让“残疾人”成为法律概念,让“残废人”一词从法律上退出了舞台。“瘸子”“瞎子”“聋子”“残废”等蔑视性、贬义性称谓,也随之日渐“稀有”。这切切实实地显示着残疾人的社会排斥现象日益减少,体现着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巨大进步!
众所周知,残疾和性别、种族等歧视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顽敌,而残疾歧视最明显,牛皮癣般顽固,难以一蹴而就。为了人类共同愿景和美好未来,世界文明国家同仇敌忾,联合国残疾人、妇女、儿童等权利公约及《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都在竭力消除各种歧视!
新七版《辞海》有关词目处理确实与时俱进,但对于第六版“残废”等有着历史根源的词语一删了之的做法,却值得商榷。笔者以为,如果对这些词语简单地删除,会造成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割裂,以致一些历史书籍难以解读,像《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中就有不少“瞎子”“拐子”之类的词语,在西方古典文学名著中同样存在这一情况。其实,字词典等工具书收录“残废”等词目本无需争议,问题的症结在于其标签化的释义。因此,我们应对症下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更科学、理性的处理,不妨拿来主义,借鉴先进经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在收录“标准”歧视性词语“nigger(黑鬼)”时,以标明“讳、贬、蔑”,既严谨指明了歧视倾向,又保留了其旧有语义,也延续了历史文化。我们的字词典,这般谨慎处理可好?
笔者发现,在新版《辞海》同步上线运行的网络版“微信辞海”上,“瞎子”等同类词语全部不复存在。不过,在“历版辞海(一至六版)”网络数据库上,“瞎子”等词都显示“未检索到任何数据”,可“残废”一词还在。而在“大辞海在线”上,“残废”和“瞎子”“拐子”三个词目仍在,“聋子”等均“无搜索结果”。更为严重的是,“百度百科”等各种网上百科及非官方在线字词典,几乎对“残废”等词目照单全收,采用“原生态”的歧视性释义现象。推而广之,对于一些尚未进行修订的字词典,如中国第一部权威的现代汉语规范型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最近一版为2016年第7版,便“原生态”地收录了“残废”(其释义为“【名】指有残疾的人”)等一众词目。此外,我们的各种学生教材、教辅也多多少少存着有关词语“原生态”的歧视性释义现象。诸如此类,网上网下,残疾,以及性别、种族等各种歧视词语的歧视性释义,亟待国家文化、教育等部门全面进行“牛津词典”式清理,不然会造成歧视性词目合法化的事实,对公广大众,尤其是青少年遗害无穷!
文化无小事,词语最直观。中国已全面小康,文化正走向世界,全球已有70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据教育部数据),汉语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而汉字词语是中华文化的基石,让汉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全面深入地梳理歧视性词目,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