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杭网评论> 热点聚焦> 社会民生
让座有“礼”:公交车上的另一种道德

    获得座位的老人,主动给自己让座的乘客回馈一份小礼物,实现让座有“礼”。这并不等于让座沦为一种交易,更不意味着有“礼”的让座就失去了美德。

    “苹果寓意平平安安,用这个做礼物,寄托的是美好的祝愿。”22日,在武汉市常青花园二社区,69岁的吕少芳捧着一个串珠编成的小苹果笑着说。然而,她并不认识即将接受礼物的人,在过去的5年多里,多数收下礼物的人都给吕少芳和她的老年朋友们让了座。(10月23日《楚天都市报》)

    市民在乘坐公交车以及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时,给“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乘客让座,这是一种社会美德。而且,主动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是建立在自愿原则基础之上,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爱心举动。从这个角度说,老人并没有义务给自己让座的乘客回赠礼物。

    但是,获得座位的老人,主动给自己让座的乘客回馈一份小礼物,实现让座有“礼”。这并不等于让座沦为一种交易,更不意味着有“礼”的让座就失去了美德;相反,老人给让座者回礼,这本身也是一种道德,是对让座者的感恩激励。

    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从社会道德和礼仪层面说,任何一个人得到了陌生人的帮助,都应当表达感谢、感激之情,这是起码的礼仪和礼貌。老人向给他们让座的乘客回馈一份小礼物,实质上如同我们得到别人的帮助说声谢谢,是对让座美德的肯定,表达的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之情和感恩之心。这符合千百年来宣扬的道德准则,是受让者与让座者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有利于进一步增强让座行为的美德和社会认同。所以,老人给让座者回馈一份小礼物,我们不能理解成这是老人在用小礼物购买他人坐的座位,如此就伤害了让座者的美德和受让者的感恩心。

    事实上在让座问题上,当下存在一种不好的现象,已经伤害到了美德和道德的传递。比如,把别人让座当成了一种义务,不让座不行,甚至以辱骂、拳打脚踢逼迫他人让座;或者,得到别人的帮助或者援救,却不作出任何表示,连句最简单的谢谢都没有,心安理得当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与这些有悖道德的行为相比,老人给让座者回馈一份小礼物,显然更符合大众对让座行为互动的期待和理解。

    总而言之,对于别人提供的帮助,我们应当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表达感谢。当别人遭遇困难时,我们应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伸出援助之手。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张立美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