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问题以一种新形式达到了极致:仅杭州主城暂扣的违规单车,就已有2万余辆;钱江世纪城的一处空地上近千单车堆积如山,已持续了约两个月,人们用一个很惊悚的词来形容它——“坟场”。而另一边,共享单车的“野蛮生长”同样达到了极致:“土豪金”单车惊现杭州街头,“闪瞎”人的眼睛。
白黄橙绿蓝,再加上新来的“土豪金”,本应带来便利的共享单车,释放出当前城市无法消解的负外部性。那些管理不善、占道不止的单车,确乎成了“烂大街”的“城市新垃圾”。
互联网时代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却没能改变一些人的深层行事逻辑。“不乱扔垃圾”曾是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受到的谆谆教诲,如今我们却要开始另一种教育:“不乱扔单车。”
都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些被戏称为“城市新垃圾”的单车,显然也是“放错了地方”的新资源。作为一款现象级的产品,单车管好了,当然挺好;单车管不好,便成了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质的“照妖镜”:乱停乱放司空见惯,私自上锁、据为己有等层出不穷的单车新闻,照出了用户群体中亟待清理的“行为垃圾”;“内外于心,外化于行”,“行为垃圾”的背后是“心态垃圾”“心灵垃圾”。一些单车经营者之间的恶意竞争、蓄意破坏,折射出的也是丑恶的“心态”。
据业内人士判断,资本对于共享单车的热度尚未消退,除了会在已趋饱和的市场继续如“一道金光”般闯入,它们还将向大城市的副城、城郊结合部和二三线城市扩张。也就是说,“城市新垃圾”还可能不断出现,市民素质之问也还将随之蔓延。对于这些,完全放手交给“市场无形的手”,并不合适,而靠一句“难道你的良心不会痛么”的道德拷问,显然也不够力道。
我们需要更“走心”的破解之道,这一点上,制度供给比道德审判当然更加实际。
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建设的滞后,需要对无处安放的单车负一定责任,但要寄望于短期内城市空间的大变革,显然不切实际。当务之急,是用明确的契约规则,对企业无序投放的“圈地思维”、单车用户肆意破坏的“任性行为”、对手之间寻衅发泄的“垃圾情绪”加以约束。
当然还有另一条出路,就是用精细化管理的“绣花”针法,做强城市公共产品的覆盖网络和技术水平,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这点杭州小红车的自我革新确实走心——24小时服务、智能扫码和电子围栏等,将用户体验提升到了与共享单车相当的层级,不论是与时俱进的服务质量,还是求新求变的管理思维,都值得借鉴。
自由是有边界的,街头任性停放的“城市新垃圾”,背后是规则的松弛和自由的脱缰。对新生事物我们应当予以包容,但当它严重失序、市场失灵时,那就必须得用制度亮一亮规则、紧一紧缰绳了。
上一篇: 高考作文,祖国为你出了一道思考题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